混凝土看似简单,但其实很“挑食”——如果砂石骨料里混了太多泥土,即使看起来没问题,后期也可能悄悄“生病”。下面我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含泥量大的危害。
1、泥土让混凝土“粘不牢”
砂石表面如果裹了一层泥,就像刷了油的瓷砖,水泥浆很难牢牢粘住它。时间久了,混凝土内部会出现“脱皮”现象,轻轻一压就可能裂开。有些工程刚完工时强度达标,但几年后莫名其妙开裂,往往就是砂石含泥量超标埋下的祸根。
2、泥土会“偷喝”水泥的水分
混凝土硬化需要水泥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但泥土(尤其是黏土)特别喜欢吸水。它不仅抢走水泥需要的水分,还会在干燥时收缩、潮湿时膨胀,反复折腾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就像反复冻融的路面,最终会变得坑坑洼洼。
3、泥土让混凝土“短命”
即使含泥量不高(比如1%~2%),也可能让混凝土的耐久性大幅下降。例如:在寒冷地区,泥土吸水后结冰膨胀,会让混凝土表面剥落;在高温环境,泥土中的有机物可能分解,留下空隙,降低抗压能力。
因此配置混凝土的砂石骨料一定要注意含泥量,可以通过进场前做含泥量测试、用水清洗等方法避免,但要注意控制成本。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