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在一定程度上,澳矿正面临澳洲中小矿商和淡水河谷瓜分市场的威胁。”一位中钢协人士表示。
一位山东某国有钢企负责人表示,力拓案发生后,“在刚开始半个月内,我们有些不安,不再继续下单,但一个月后,澳矿基本主动从现货市场转向长协市场”。
上述青岛贸易商表示,现货市场的澳矿数量骤减的原因,一是力拓案发生后,澳矿的非刚性需求在短时间消失,二是中国整个铁矿石市场处于消化库存状态,“补库存”阶段尚未来临,三是长协合同开始执行,力拓、必和必拓要为长协客户做产品储备。
力拓案后,有市场人士指出澳矿进口量骤减。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否认了这一说法:“澳矿一直在呈上升态势。”南京钢铁集团董事长杨思明也表示,力拓案没有对钢厂进口澳矿造成实质性影响。
但上述山东某国有钢企负责人表示,澳矿进口量持续上升是事实,因为中国钢铁业在复苏。但从细微来看,澳矿进口态势的确呈乏力状态。“澳矿每年的增速基本是个定值,但现在FMG等新兴矿山与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签订合同,这部分合同量就等于瓜分了必和必拓、力拓在中国市场的分量。”
此外,必和必拓一直想在铁矿石定价机制上引进指数定价。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Marius Kloppers曾在公开场合指出,随着钢铁产品定价日益灵活,生产商会要求更灵活的铁矿石定价机制。“铁矿石定价机制不会突变,但会发生循序渐进的变化,中国市场的变化已经证明,铁矿石定价机制将更灵活。”
但上述央企铁矿石进口业务负责人表示,国内大型钢厂基本反对必和必拓的指数定价机制,而其他澳矿竞争对手则愿意签稳定的长协合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必和必拓的可替代性。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