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程建设领域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地基处理工程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的不断更新,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地基处理方法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较大城市的高层住宅工程的地基处理中,与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灌注桩、CFG桩)相比,高强混凝土管桩具有桩身强度高,质量可靠、穿透力。
与普通混凝土生产中使用多组分掺合料技术一样,管桩生产中多组分掺合料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减少优质高标号水泥的用量,同时可以改善管桩用混凝土的性能,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降低管桩的生产成本。
近年来使用的单组分混凝土掺合料有:硅砂粉、粉煤灰、矿渣微粉、硅粉等,单组分掺合料一般掺量在15%~35%,具体与掺合料的活性、蒸气养护、制品类型等相关,但由于硅粉价格昂贵,在管桩生产中几乎没有实际应用;复合掺合料有:硅砂粉-矿渣微粉、粉煤灰-矿渣微粉、粉煤灰-硅砂粉等3类,可以等量替代优质高标号水泥40%~60%,目前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取得良好的应用,获得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
为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联重科组建了由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混凝土机械公司研究院专家组成的技术攻关队伍,在生产、物资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从现场数据采集到产品装配下线,全体成员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预制PHC管桩泵送生产设备--HBT80·14·132SG管桩泵的研制,填补了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在该领域的空白,攻克了C80高粘性管桩混凝土的泵送难题。
但是,多组分混凝土掺合料在管桩生产中的应用开发,常常带来混凝土技术的另外一个问题---单位立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小于标准要求300kg/m3。混凝土中过小的水泥用量,将难以保证混凝土的碱度,pH值小于标准规定的最小值,将对混凝土中钢材的长期耐久性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如何确定管桩用离心混凝土的最小水泥用量,也将是一个需要开展的基础理论课题。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完 >